李兴民著、选自“巴金与20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世纪的良心》。本文着力探讨巴金的人格和精神特质,以及这种人格构建对作家的人生和创作的联系。文章认为,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道德传统与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相融合派生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构成了巴金人格的重要内涵,这种人道主义虽然有其抽象与唯心的弱点,但却成为了巴金反封建、反对黑暗专制的重要武器。文章指出,独特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巴金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使他形成抑郁、内向、宽恕、忍让的性格特征,也从而使作品笼罩着一层深沉、抑郁与伤感的气氛,有时还会造成对人物人格价值判断上的倾斜。但无论如何,在巴金一生创作中他始终不倦追求的是人格的独立和完善,这是他人格构建的精髓,也是他的立人之本,这生动体现在他人生道路上的探索与生命价值的实现和道德的完善上。而且他还尤为重视人品与文品的和谐、统一,他人格中的正直、善良、真诚、仁爱的品格,既是他作文的情感依据,又是他做人的准则。
巴金人格论
- 上一篇:巴金七十年文选
- 下一篇: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