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人物网

最好的人物资料网站

艾芜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杜泉、无艾、刘明等。四川新繁人。1925年因受“五四”新思潮影响,对旧式的学校教育及包办婚姻不满,离家出走。1927年后漂泊到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做工、教学、当编辑。1931年回上海。第二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期间在桂林、重庆从事写作。1948年冬,到重庆大学中文系教书,直至解放。写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夜景》《烟雾》《秋收》《荒地》《山野》、散文集《漂泊杂记》、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故乡》、中篇集《江上行》《一个女人的悲剧》《乡愁》《我的幼年时代》《我的青年时代》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兼文化局局长、重庆市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编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作协四川分会主席、中国作协顾问等职。50年代,著有长篇小说《百炼成钢》、短篇小说集《夜归》《〈南行记〉新编》《〈南行记〉续编》、散文集《初春时节》《欧行记》《浪花集》等。1964年春,到大庆油田生活一个时期,写了短篇小说《采油树下》《灰尘》等。“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入狱4年,创作中断。1972年起又开始写作,以《高高的山上》为题发表部分中篇小说。现有《艾芜中篇小说集》《艾芜短篇小说集》《艾芜选集》《艾芜文集》《谈小说创作》等。在30年代巴金与艾芜便有往来,1938年又在桂林相遇,巴金拟主编《文学小丛书》,便与李健吾、沈从文、艾芜、朱雯等作家取得联系。1939年4月,巴金为艾芜的作品《逃荒》作后记,说:“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读自己人写的、闪着我们的灵魂、贯串着我们的爱憎的文章,它会使我们永远做一个中国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1942年文协桂林分会第四届会员大会召开,艾芜与巴金一起当选为第四届理事。1952年艾芜同巴金一起赴朝鲜做战地访问。1987年10月22日,艾芜和沙汀陪同巴金老人到新都县桂湖观赏桂花。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