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是巴金于1934年创作的短篇历史小说《马拉的死》中的主人公,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个热爱人民、无私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家、山岳党领袖人物。爱憎分明是马拉思想性格的特征之一。小说从他大病初愈又上街散步写起。马拉的脸上仍然带着明显的病容,当他走进狂欢的人群时,他那闪光的眼睛里对人民群众放射出温柔的眼光,频频地向人民点头。他那沉默、谦逊的瘦脸上浮现着微笑的神情,人们为他的恢复健康而高兴,而欢呼。作为一个革命家,他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是相辅相成的。在革命处于艰苦的年月里,他“曾经要求过50万个贵族头颅”。共和国建立以后,法国的贵族和吉隆特党人虽然咒骂他是“吃人肉的疯子”、“嗜血的猛兽”,但是他并不主张一味地实行镇压的恐怖政策,而是讲究政策和策略。这具体表现在对待松布然案件和对贵族走狗狄孟的处理上。他能将那些罪大恶极的元凶和胁从者区别开来,并不主张镇压和杀害那些可以得到赦免的人。对那些可杀可不杀的贵族,就采取不杀的态度。因而群众对他发出了钦佩的欢呼声。作为一个革命家,马拉有胆有识,他不滥用革命暴力,也不沉醉在胜利的欢乐里。他放眼未来,继续支持着病体为人民操劳。当巴黎陷人饥饿状态的时候,当马拉在街上看到小孩和妇女因得不到面包而忧郁的神情时,他回到家里不肯吃晚饭,要同人民一起忍饥挨饿。“我只爱人民,我爱他们,比爱自己还多些”。马拉的自白袒露了他那崇高、伟大的灵魂。就是这个把全身心都倾注在共和国利益上的马拉,却轻信了反革命分子哥代。他把乡村女子打扮的哥代看成是“一个新从加恩来的诚实而勇敢的女子”,他热情地接待她,倾听她的意见,并向她保证一定要镇压那里的叛乱,“一个星期里面我就把他们都送上断头台去”,并且感谢她来向他报信。然而就在这一瞬间,哥代的匕首扎进了马拉的胸膛。马拉被刺之后,面对着凶手沉静地死去。马拉的死确实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桩震惊人心的历史大悲剧。而马拉的精神却在作品中永生,是巴金的一个不可磨灭的贡献。巴金说: “我也是一个马拉的崇拜者”,在他看来,马拉是一个“热烈的、悲歌慷慨的、充满着爱护人民和正义的心的人”(《沉默集(二)·序》)。根据巴金的自述,我们认为马拉的形象具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歌颂马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法国大革命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忘我革命精神。二是批判和否定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对马拉的歪曲和诬蔑,还马拉这一伟大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三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中国革命的借鉴。巴金说: “将百数十年前的旧事重提,既非‘替古人担忧’,亦非‘借酒消愁’。一言以蔽之,不敢忘历史的教训而已” (《沉默集(二)·序》)。《马拉的死》阐明了一个生活真理:热爱人民、为人民利益奋斗的人永远是人民的朋友;他们虽死犹生,人民将永远世世代代纪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