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剧作家。江苏常州人。1916年创作话剧《贫民惨剧》。同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专攻戏剧。1919年回国,先后在复旦、暨南、山东、中山、厦门、北师大等大学任英文教授及外文系主任。教学之余,主要从事戏剧和电影的编导工作。1922年因剧作《赵阎王》一举成名。1932年加入“戏剧协会”,参加并领导过“复旦剧社”、“南国社”。此间改译并导演了《少奶奶的扇子》《第二梦》。1924年进入电影界,担任明星影片公司的编导,创办并领导中华电影学校,创作了《申屠氏》《冯大少爷》《劫后桃花》等电影剧本,为中国电影艺术首创了文学剧本的样式,1930年至1931年写了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这是其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第一次较全面反映江南农民的生活及斗争的优秀剧本。“七七”事变之前,写了以抗战为主题的独幕话剧如《走私》《钨》《咸鱼主义》等,和夏衍创办了《光明》半月刊,成为宣传抗战的重要阵地之一。抗战爆发后,辞去大学教授职务,组织救亡演剧队。1938年赴武汉,在军委政治部任戏剧科长,组织抗战演剧队。期间,写了《飞将军》《米》《女人女人》《鸡鸣早看天》等剧本。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桂林、重庆、昆明等地导演了《再见吧,香港》《法西斯细菌》《祖国在呼唤》《草莽英雄》等剧。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戏专任教,编辑《戏剧与电影》周刊,导演了《丽人行》等剧。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等职。仍继续从事文艺活动。主要著作大都收在《洪深文集》中。1943年巴金在漓江同来访的友人谈起洪深,当得知洪深迫于生计又创作话剧《黄白丹青》剧本时,巴金对洪深生活深表同情,并对洪深的剧本作出评价,认为这个剧本不像是洪深凭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因为其人物刻画不鲜明,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