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身贵族世家。曾在喀山大学东语系、法律系学习。1852年发表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以及一系列描写战争的短篇小说。1855年开始着手写长篇小说《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探讨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问题。后一度迷恋“纯艺术”,写了中篇小说《阿尔贝特》和《家庭的幸福》。1859年起又开始从事农民子弟教育活动,创办了专门的教育杂志《雅斯纳亚·波良那》。1863年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63年至1869年间,写了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年转向现实生活题材,1877年完成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9世纪80年代的作品比较重要的有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剧本《黑暗的势力》和《文明的果实》。19世纪90年代初,俄国发生严重饥荒,他积极组织赈灾工作,写文章猛烈抨击沙皇政府和贵族阶级。长篇小说《复活》是其世界观转变以后20年间文学和社会活动的总结,体现了这个时期思想和道德的探索。晚年,继续对贵族及其政治代表——沙皇政府采取批判态度,但也更尖锐地暴露出自己的思想矛盾。写有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许多短篇小说,陷入深刻的思想危机而无法解脱,终于在1910年深秋离家出走,病逝火车站。列宁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20年代初,巴金便阅读了大量的俄国小说,他比较喜欢托尔斯泰的作品,1922年3月,发表文章《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学说》。1983年11月,巴金写了两篇随想录,即《我的“仓库”》和《关于〈复活〉》,介绍了一些托尔斯泰的生活及其创作情况。1985年3月,巴金在《读者良友》上看到了《再认识托尔斯泰》的文章,于是写了《“再认识托尔斯泰”?》,对托翁的生前身后事做了一些介绍,文章最后说: “还是把托尔斯泰当作一面镜子来照照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