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学翻译家、编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笔名塔塔木林。蒙古族人,生于北京。1933年开始在《水星》等杂志上发表小说。1935年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游记者。1939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唯一亲临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1942年,在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读研究生,课余仍做记者。1946年回国,负责上海《大公报》国际问题社评兼复旦大学教授。解放前夕,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协助编辑《中国文摘》 (英文)。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译文》编委、《文艺报》副刊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灰烬》《创作四试》、长篇小说《梦之谷》、散文集《小树叶》《珍珠米》、报告特写集《土地回老家》、译作《好兵帅克》《屠场》《莎士比亚故事集》《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以及与夫人合译的《尤里西斯》等,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1980年后出版了《萧乾选集》《萧乾散文特写选》《萧乾短篇小说选》、散文集《一本褪色的相册》《海外行踪》《北京城杂忆》等、专著《菲尔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香港也出版了《萧乾选集》。其中《北京城杂忆》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199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萧乾文集》,共320万字。萧乾与巴金相识相知70多年,1982年萧乾在《文汇月刊》第1期发表《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回忆了二人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以及巴金在文学创作上对他的关心和鼓励,赞扬了巴金的品德。萧乾曾经回忆过1957年“反右”运动中的一件事:一次在北京紫光阁开会,萧乾已在《人民日报》被点了名,进会场时没有人敢和他说话,只有巴金和他打招呼,并且坚持坐在他的身旁,对他进行鼓励,告诫他“要虚心,要冷静”。1979年1月,巴金获悉萧乾的错划右派问题得到改正,致信表示祝贺。1983年萧乾把自己的译作《培尔·金特》寄赠巴金,巴金读后,有感于剧中的一句台词“人——要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写了随想录《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1999年1月,在萧乾90岁诞辰之际,巴金在病榻上给他写信:“听说你出版了10卷文集,很欣慰……”并相约中国现代文学馆开馆那一天,一起去剪彩,“新的世纪就在眼前,让我们共同去迎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