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是巴金于1934年6月在北京写成的短篇历史小说《丹东的悲哀》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革命意志衰退,又具有傲慢、自大性格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领袖人物。在推翻法国封建王朝的革命年代里,丹东确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人们曾将他称为“狮子”。但是他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而是过分地夸大自己的功绩,甚至把革命的功绩全揽在一个人身上。“他说八月十八日是他推翻了君主政治,九月二日是他发起屠杀,正月二十一日是他杀死路易十六。”自我的膨胀不但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而且使他无法清醒地认识当时的政治形势。当他的密友德木南、非里波等人一次又一次提醒他要防备罗伯斯庇尔,并应及早制服他时,丹东却不以为然,表现的如此傲慢和麻痹。他认为“我比罗伯斯庇尔更强,人民会拥护我”,“他有几个头敢拿来和我拼”,“他绝不敢动我一根头发”。因而终日在赌场里陪伴着他只有16岁的年轻、美丽的妻子鲁意丝消磨时光,他说,我“现在只要休息”。当罗伯斯庇尔开始疯狂地屠杀先前的革命伙伴时,丹东依然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态度是那样麻木。可是罗伯斯庇尔的恐怖政策却丝毫不因为他的厌倦情绪而不降临到他的头上。当他亲眼看到他的亲密战友埃罗被宪兵押走,才开始相信罗伯斯庇尔已经向自己宣战。然而后悔晚矣!由于他的严重脱离群众,人民已不再支持他。人民群众怨恨他已经变得“荒淫无耻”,“只知道在女人家里、牌桌上消磨时间”,骂他是个“大骗子”、“叛贼”!并且预料他不久就会被送上断头台。事实果然如此。35岁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丹东最后被罗伯斯庇尔的宪兵逮捕后用马车押往卢森堡监狱。“他坐在车里听着马蹄声和车轮声,从眼角慢慢地滴下了几滴泪珠。”他痛苦地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一切,他为失去这一切感到悲哀。在许多史学著作中,历史学家往往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去肯定丹东在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曾经起过的历史作用,而巴金则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去刻画和塑造这一历史人物。丹东的悲剧告诉我们,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原因不仅是他那狂妄自大和易于满足的性格弱点,更重要的是他的革命动机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和野心。巴金正是从思想和世界观的高度深刻揭示了这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在政治上失败的原因,对丹东的灵魂作了更深人的开掘。